关于 All In Boom 到底是 Boom 在哪里?
都说 All in one 是 All in boom 但是真的 boom 的时候是哪个地方炸?
自组了一台 NAS 配置是 8100 + 32G 内存 + 海韵 GX650 电源,多盘位塔式机箱装了 3 个前风扇,主板也是一手的,硬件上爆炸的风险应该不高。
软件上 SSD 装 PVE 并存放虚拟机的磁盘镜像,直通 Sata 控制器到 Debian 虚拟机里做存储服务,然后在飞牛的虚拟机里挂载并提供影音服务。
网络
网络使用全家硬路由,PVE 里面也没有装软路由,只是在 Debian 里用 Docker 装了 Sub-Store 来整合复数个机场的订阅给其他设备的客户端使用,避免单个机场跑路的问题。
不折腾全家网络和软路由自然网络不会因为 All in one 爆炸。
意外断电
无论是否 All in one 都有这个问题而且城市供电一般没什么问题,最多加一个 UPS 就搞定了,所以暂时不纠结这个
硬件磨损
作为数据盘的 HDD 注定是有寿命的,在散热和电源都比较到位的情况下做好备份就行。其他的部件比如 CPU 、内存、电源、主板、风扇和机箱等基本不考虑寿命问题。
唯独作为系统盘的 SSD 可能是风险点出问题的话自然就是全 Boom 了,但是用 PVE 定时备份系统到 HDD 里届时恢复反而会比物理机直装更方便些。
作为参考某些 Nas 厂商会在多个数据盘上多分一个区以此组 Raid 给系统盘,这个方法对于存储设备来说是挺好的,但是除非组黑裙否则这个路子没法用。
软件爆炸
更新/配置 PVE 导致系统全挂或者整机无法联网,这个算人为的错误不是设备的问题,熟悉 Linux 的各种操作和习惯之后一般不会炸。
其他潜在的 Boom ?
最后的问题就是,在考虑了上述的问题之后是否还有其他会导致爆炸的点?
你可以买一块便宜的新盘试一下 假设手头的系统盘坏掉了 (就从机箱里拔掉)
然后你看看恢复到之前的状态是要多久。
我测试过,也写了完整的恢复流程,个人是比较满意的,不算硬盘寄过来的时间(家里有多余的 ssd),down time 是 1 小时不到。
"硬件上爆炸的风险应该不高"——你好,真的会炸,这不是概率高低的问题,再低的概率落到自己头上就是 boom 。
这个“boom”我理解的含义是会因为一个点的损坏(这个损坏包含软件崩溃、硬件损坏、以及人为失误),导致网络、存储等多个功能因为耦合性太强直接瘫痪。
楼主把人为、软件崩溃和硬件损坏全排除了,那当然就没什么可“boom”的了。
你配置监控告警了吗?没有到时候就是 RAID 一块盘炸完带病运行,直到另一块盘也炸了
[危险操作,请勿模仿]
boom 过一次,从云端拉了 4 天数据恢复过来
首先,"网络使用全家硬路由",你这个就已经不是 all in boom 了,要虚拟机装 OpenWrt 做全屋代理才有资格称呼 all in boom 。
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炸,我的是从架子上摔下来炸了
boom 就 boom 在折腾,你想折腾 A 可能要调整主机配置可能要调整硬件,意外或者操作失误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影响 BCD 等系统.
之前试过了不过是原盘重装的,从 Ubuntu 24 服务器版重装到 Debian 13 服务器版结果重新配置环境太过繁琐了:
- 配置 DHCP
- 路由器固定 IP
- 换源
- 在没有梯子的情况下安装梯子
- 安装 zsh/tmux 等日常工具
- 安装 Docker 然后恢复各种服务
- 添加硬盘自动挂载
- 设置硬盘自动休眠
- 安装 Smb 服务并共享文件服务
- 安装 Zerotier/Tailscale
- 安装日常开发环境
- 解决 Github 访问不了的问题
- 安装 rdp
- 安装飞牛虚拟机
- 创建虚拟机内网
- 飞牛内网挂载 Smb 提供服务
- 到电视上查看飞牛 TV 是否正常连接和播放
整个过程非常的繁琐和重复,最后实在搞烦了才觉得 PVE 直接备份系统之后以后再也不折腾这些了。
我现在的感觉是 PVE+Debian 会比单独 Debian 更容易维护,一个是 PVE 代替了 IPKVM/IPMI 省的来回拔插键鼠显示器,二是备份恢复整个系统会更方便。本质上就是加了一个中间层解耦了操作系统和硬件。
对的,所有的硬件都会 Boom 所以才需要备份,加上 PVE 使得备份和恢复整个系统会变得更容易些,如果是物理机直装的话手动重装各种服务要烦死人的。
就是在担心还有什么没考虑到的点导致 Boom ,因为重装系统和恢复所有服务的过程实在是太繁琐了,想着 PVE 可以更方便的备份和恢复系统才这么做的。有点类似以前有个老哥发帖是直接在虚拟机里面搞开发,这样开发环境随时可以迁移的感觉。
目前就靠 PVE 和虚拟机上的 Smart 手工查看并且没有配置 Raid ,而是用 Crontab 每日备份数据到不休眠的磁盘 A 上,然后每周备份到会定时休眠的磁盘 B 上。家用环境感觉备份还是比 Raid 重要些。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Boom ?我的重要数据都不到 1TB 大小甚至可能 100GB 都不到,所以考虑没那么周全。
是的,我查到的都说只要网络不 Boom 其他的都好搞定。
我家里养猫出现过猫毛堵住进风口的问题,但是这个就是系统之外的风险了,没办法在系统内部进行风险管理
对的,而且大部分时间 all in boom 都是从虚拟机里的 openwrt 开始 boom 起导致一连串的服务因为网络异常连环 boom
是的,遇到过设置 PVE 自动进行 DHCP 配置错误导致断网的,后面每次修改配置都会先 cp 原来的配置到通目录下的 .bak 文件里,然后额外插了一个无线网卡给 PVE 作为保险。
人为操作的风险始终是存在的,只能够 Boom 了之后吸取教训了。
那这套配置暂时没啥问题了先运行一段时间,哪天要是 Boom 了我在上来现身说法吧
boom 其实就是在网络
把网络服务软硬件单独出来,一点问题没有
#13 无法判断,没有意外断电之类的外部因素,可能真的只是自己出问题了。
直通 Sata 控制器:
高危行为,极其容易炸,就自己玩没必要直通
假如硬件序列号变化
网络:
Debian 、Docker 、Sub-Store 任何一项炸了怎么办
我曾经网络反代依赖 clash ,clash 依赖自建订阅,自建订阅依赖网络反代,搞了个循环
意外断电:
UPS 爆炸了解一下,真实爆炸
APC 自动关机演练过吗?
UPS 定期检查过吗
主板、电源寿命:
比你想象中更加脆弱,很可能 reboot 就炸了
系统盘寿命,swap 分区在系统盘吗?
smart 定期跑吗
PVE 定时备份:
不知道你是什么备份恢复方案,实战演练过没有
官方的 PBS 我自己的经常炸,后来直接备份数据了
“熟悉 Linux 的各种操作和习惯之后一般不会炸”
都是人为: /t/1151375
社区的程序员算是熟悉了吧,普通人呢?
软件爆炸:
关闭自动 apt update 了吗?
关闭 docker 自动更新了吗?
软件源用的是官方、大学的、还是自建的,会被投毒吗
防火墙:
pve 关闭密码登录 ssh 了吗
pve 自带防火墙打开了吗
ipv4/6 入站关闭了吗
PVE 整个系统是怎么备份的方便简单介绍一下吗 感谢
用 proxmox backup server?
上午系统盘突然变只读了,某些文件损坏打不开了,某个 docker 运行不了了,晚上回家断电重启开不了机了,系统盘数据导出来后发现很多文件坏了,文件打开是空白。没备份到其他设备!没备份到其他设备!没备份到其他设备!搞了一个周末才恢复的七七八八。
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这个 boom
表现形式是什么? HDD 挂掉了还是?
PVE 系统盘是怎么备份的?只备份核心配置 /etc/pve 目录下的东西吗? 还是定时 dd 整个系统到另外的盘?
感谢回复,你提到的很多点我可能都没有顾及到/顾及好。我后续再完善一波就打算先试着用用了,等真 Boom 了我再上来现身说法,T_T
收实话暂时没有深入研究过这块,计划是等需要的服务和环境都配置好了之后先手动备份一次,之后打算不直通 Sata 而是将单独的硬盘分配给 Debian ,同时分 1~2 块硬盘给 PVE 看看能不能备份到本地。我有 3 块 256G 大小的 HDD 二手不值钱又还能用,打算用这个来备份。
通常来说 boom 就是网络爆炸了,你把网络单独分出来那肯定不会 boom
有检查过这个状态下的 Smart 信息么?是不是 TBW 用完了?
想尽可能了解大多数情况下 Boom 的原因好做预防/补救措施,但是目前查到的 Boom 大都是 All in one 里面的网络炸了导致全家断网。
所以可以理解为目前系统内潜在的风险就是配置出错和硬盘磨损么?在想着只要搞好备份的话,是否能够认为这套方案“足够稳定”以当作生产环境来使用。
#26 PVE 不用备份吧, 备份容器就行了
我的软路由( esxi:爱快+openwrt )和 NAS ( pve:TrueNAS )是分离的,软路由挂了可以换个路由器先把网搞通,NAS 系统坏了其实也没事,我自己换过系统(从 esxi 换到 pve ),数据还在。
容器和 Docker Compose 文件都有备份,但是开发环境之类的要单独备份比较麻烦,不如整个操作系统都给备份了省的后面重装要全部手搓。
你是将软路由作为主路由么?我的理解是要搞软路由的话可以搞旁路由,这样炸了不影响家人上网。但考虑了下之后感觉软路由无非是用作梯子和去广告,前者的话客户端可以解决,后者的话不乱装国产软件基本不会有系统弹窗而浏览器的广告可以靠插件解决。想了解下目前对软路由的需求是什么?
我是把软路由单独一个机器,nas 单独一个机器,然后就是 PVE ,里面有些 VMs ,备份就备到 nas 上。
三个都是单独的,好些。
在墙外,无需再多一个。
炸了不可怕,关键在于炸了能不能恢复,比如更换硬件
恢复需要多长时间,宕机期间你能不能接受
是人心态炸了 哈哈
机器再怎么炸都不是大事,严重的是老婆炸,更严重的是全家一起炸。
老婆在和闺蜜微信八卦吃瓜,女儿在线考试,儿子在开黑,老丈人在看球,这时候炸了,最最可怕
所以只要不影响主干网的应用,路由/dns 啥的不在你折腾的机器上就没啥大事
我用绿联,自己写了个打包 docker 然后扔到云盘的脚本,没注意到 docker 零散文件太多了,某天晚上打包直接把 ssd 干到变成只读,然后同个 ssd 里的虚拟机里的旁路由跟着挂掉,直接连不上了,还好重启了没事,发现原因后把脚本下了就没事了
这个确实是个好办法。我选择 PVE 有一个点就是电源买的是海韵 GX650 用来做家用服务器或者 NAS 无论是功率还是纹波稳定性都是足够好了,日常负载大概也就 35W 而电源足够跑 600W 于是觉得有点大材小用,所以才觉得可以上点强度。
Happy WiFi, Happy Wife,
Happy Wife Happy Life!
折腾了一遍,pve+pbs 似乎约等于 1 小时恢复
有道理
硬路由+PEV(fnos+immortalWRT+linux+win),默认还是指给硬路由,有需要的自己指给 immortalwrt
PEV 挂了还有硬路由可以用,硬路由挂了没辙
非下载服务直接扔给阿里云 docker 部署,还配置了 tailscale 中继,直接练到家里的内网
boom 过一次主板,整个周末都在搭灾备环境
你这个网络使用硬路由,不算 all in boom ,看看我的:n1 刷 openwrt 做主路由,上面 docker 跑 homeassistant+nodered+zigbee2mqtt ,家里的开关窗帘都是接入这个 zigbee2mqtt ,接移动硬盘当 NAS 用,外面用手机和老家电视也能通过 wireguard 访问,手机访问 google V2EX 也是 wg 连回来,还在上面跑了 frigate 当 nvr ,emmc 剩余寿命 20%,你说我这个炸的风险有多高,炸了影响有多大。
我的理解是有单点故障的风险,包括误操作、硬件问题等等
手贱
漏了一点啊,内存故障导致比特翻转,然后文件损坏出现不可预测的错误,建议换成 REG ECC 内存。
昨天炸了一次,应该是路由器的电源适配器里的电容炸了 导致这条回路的空开跳闸,UPS 没有成功完成关机操作,看到日志只有切换到 UPS ,但是没有关机的日志,通电后查看电量有 90%,估计是电池噶了
人家 all in boom 路由、储存、服务全在一台设备的一块盘上,启动顺序不对 boom 、掉盘 boom 、手贱改网络配置 boom 、异常断电 boom 。
最主要的还是 0 修复宽容度,只要坏一次基本就得大动干戈用其他设备直接修改磁盘内的系统文件。
用软路由炸了直接把线接到硬路由上先把网络搞通再搞别的啊,多大点事。
我是服务器上跑 PVE ,PVE 上直接用 zfs 跑 NAS ,然后一个虚拟机里 OPNSense 做路由,另一个跑 frigate 。
PVE 本来也挺稳的,真炸了就 IPMI 连上去修。
唯一要担心的是 SSD 损坏。真要担心的话就定期备份一下就好了。
还有一个可能性是没有仔细考虑冷启动/恢复时的循环依赖,导致到时候要修好 A 得从 B 里提取备份,要修好 B 得从 A 里提取备份
还有一点 消费级主板普遍没有 IPMI ,在没有的情况下把宿主机显卡全部直通了的话会导致宿主机网络挂掉的情况下难以维护,可以通过 SR-IOV 保留 PF 在宿主机(仅 12th 后 Intel 核显和工作站/数据中心显卡(须购买付费授权))。
我之前是路由器都是用的爱快,然后突然有一天盘炸了,刚好我出差了,家里直接断网
All in Boom 六七年了,boom 的时候把路由器插在光猫上,自己插网线 debug 不就行了。。。
All in One ,玩的就是家庭环境下的 DIY 。考虑省钱,涉及的东西又太多,不 boom 怎么去折腾呢。比如说,电源波纹对电容的长期影响,Lucky 的每次升级了什么代码。都是年轻人在玩,有精力的把票玩成品牌就出坑,没精力的,玩上几年,理清需求了也就转赛道了。
你好,请问可以分享下恢复过程吗?最近需要干类似的事情,但是没搞过,很慌🙁
思路没问题,但仍然不建议,具体 boom 原因肯定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过,做好兜底,准备好救急用的备份路由器,或者让光猫 PPPoE 并配置好 Wi-Fi
All in boom 主要是因为服务的集中导致的,由于所有服务集中在一台机器上,比如主板坏了或者系统盘坏了,那就会导致所有的服务都无法访问,你的存储无法访问,你的软路由也挂了,网络也不正常,你的各种 docker 部署的服务也无法访问,就相当于一起炸了,所以叫 all in boom
你都没有 all in one ,哪里会 boom ,硬件挂掉导致的 boom 都是少数,大多数说的 boom 都是指的软路由(做主路由)折腾的时候导致内网不通的 boom ,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 boom
- pve 系统盘 boom 过两次,两次全是三星 ssd,从此一生黑了. 2. 也是三星, ecc 内存 boom 一次, 那段时间服务器几个小时就因为校验失败重启.
我在小主机上玩 ros ,虚拟机+wsl2 配合来搞,有一天吃完饭回来发现还能输出画面,但是怎么也动不了,强制关机后就再也没救活。。。主板启动画面都出现不了,还好东哥有 180 天只换不修服务,换完之后我再也不折腾这玩意了,吃灰了很久很久,直到飞牛出来了,我装了个飞牛图个新鲜,配合几块吃灰的移动机械硬盘,玩了几天继续吃灰,根本没有继续投入精力的热情了。
我早期遇到的一个场景。
ESXi 上装了 openwrt+omv+其他无关紧要的,但是忘了给 openwrt 设置开启自启动。
一切搞定之后把机器放好,线理好,一切安好用了很久。。。直到某一天突然停电了,来点之后 OpenWrt 没有启动起来,整个网络就无了。
要解决也不难,关键的问题在于,我需要把从电视柜机器拖出来,把理好的网线电线薅出来,直接用笔记本插线。弄完之后我就不想理线了,一股脑塞电视柜后面,反正看不见也不影响。
再后来我就把网络相关的单独放在了一个物理设备上。
我的 PVE 更新莫名重启就 boom 了
刚经历了一场,手欠升级了稳定运行小 10 年的系统,里面 3 个 linux ,一个 win ,还有其他七七八八,然后覆盖了 grub ,整个系统无法进去,工作文件在里面,密码在里面,安装整个系统的过程记录在里面,甚至启动 u 盘的库存管理也在里面,然后到处翻,找出 u 盘,先进系统备份,把工作文件先搞出来,然后发现需要其中一个网站密码,一直是记录在一个数据库里面,还需要先跑起来 docker.....
折腾半天还是得先恢复系统,好在最后恢复了,搞玩第一件事情就是全部备份出来
主板是一手的么,以及电源是什么?这种就防不胜防了硬件又没办法备份,除非是自组 Nas 搭配成品 Nas 互为备份才能可靠些
这个确实是一个遗漏的点,不过手上的板子不支持,真要解决只能等后期换设备了。不过这也是用 PVE 的一个原因就是新设备迁移虚拟机会比物理机安装后全部手搓服务要方便。相当于将操作系统和硬件解耦了。
UPS 是主动式的还是被动式的?你这个情况防不胜防啊,只能通过数据多备份来降低爆炸后的损失,压根没办法预防这类事情的发生。
以前确实考虑过移动硬盘或者硬盘柜之类的操作,后面觉得电源不稳定伤硬盘。之后买了海韵 GX650 的电源成了全家最好的并且唯一的电源,所以搭配塔式多盘位机箱自组了 Nas 。偶尔倒是会想着成品比如群晖的电源对比这种比较好的台式机电源,哪个会更好一些还是说差不多。
手贱改网络配置我真的 Boom 过,PVE 默认是静态 IP 的想改成 DHCP 让路由器来主导 IP 但是第一次改没经验也没备份旧配置,最后导致断网。
另外还 Boom 过一次是给 PVE 换源也是没备份旧配置直接改,改错了之后发现 PVE 的网页起不来了,问 AI 说是源会影响软件包改错了之后网页 UI 的软件炸了。
不过好在没有折腾路由而且家里人对 Nas 几乎没有需求,所以修起来也不需要受气,但折腾是真的折腾。
SSD 损坏确实是我目前比较担心的点也确实需要备份,但是我昨天尝试了下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 NAS 自己就在 PVE 里所以停机备份后 NAS 服务必定是中断的,也就没办法实现 “PVE 使用停机模式备份 NAS 系统到 NAS 系统下的硬盘” 这个操作了。目前的想法是先备份到 PVE 所在的 SSD 里然后 NAS 定期 ssh/rsync 数据到内部的硬盘,但是这个会增加 SSD 的读写量。
系统备份的最终目的地是硬盘,新装的 PVE 肯定是直接连接着 Sata 控制器上的所有硬盘的,所以可以直接读盘里备份的系统镜像恢复到 PVE 里,然后再直通 Sata 控制器给 Nas 系统先恢复文件服务,之后再启动恢复其他系统。
折腾过 i3-8100 直通核显给飞牛 OS 以解决影音播放 4K 失败的问题但是直通了之后依旧播放失败,等后期升级比如换十二代板 U 后再考虑了。单独买一块显卡直通也是解决方案但是太费电了,家人看电影也看不出 4K 和 1080P 的差别所以暂时打算只下载不需要转码的 1080P 电影资源。
折腾过 i3-8100 直通核显给飞牛 OS 以解决影音播放 4K 失败的问题但是直通了之后依旧播放失败,等后期升级比如换十二代板 U 后再考虑了。单独买一块显卡直通也是解决方案但是太费电了,家人看电影也看不出 4K 和 1080P 的差别所以暂时打算只下载不需要转码的 1080P 电影资源。
我比你这种极端多了,我的 ALL in Boom 运行在 OpenWrt 系统上(非魔改,直接官方镜像添加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两年多了,平时也很稳定的从没 Boom 过,直到前几天刚 Boom 了一次,原因是系统盘的分区表突然没了,所有服务包括网络直接失联。我有做了充分的备份,恢复过程如下
1 、让网络正常。先进原来做 AP 的硬路由,从 AP 模式改成拨号上网模式,重启,2 分钟内搞定!
2 、插入一个有 live 系统都 F 卡,走 TF 卡启动设备排查问题,本来以为是磁盘炸了(启动那看不到硬盘了),准备换切换硬盘,结果 lsblk 还看得到原来的硬盘,猜测是分区表挂了,用 gdisk 恢复了分区表。耗时 5 分钟左右吧。
3 、恢复分区表后看到各分区容量都正常,没测试文件就拔出 TF 卡重启了,结果还是找不到硬盘,无奈用重新用 TF 卡进去,发现系统分区 ext4 文件系统挂了,而 docker 那些应用数据都还完好如初(另外的分区,btrfs 文件系统),好在我把 openwrt 的系统分区额外做了 dd 备份,OpenWrt 分区很小,就 1G ,1 分钟内就 dd 回来,然后重启可以选择硬盘启动了,所有服务恢复。由于上一步没测试文件浪费了时间,这个过程差不多 20 分钟。
4 、再次进入硬路由改成 AP 模式并重启让 openwrt 主路由重新下发 DHCP ,2 分钟。
这次 Boom 在发现问题后大约 30 分钟内恢复,目前还没找到 nvme 丢失分区表的原因,不清楚是硬件还是软件上的问题。
附一下我在这台 All in Boom 上跑的东西:
!( imgur.com/a/9qwg3Yl)
所以 ALL in Boom 能不能玩看你对可用性的要求如何,比如我这种,如果挂了,改下硬路由的上网模式,可以让家人两分钟内恢复 WIFI ,一般情况也能接受吧。
另外一定要做备份,Boom 了不丢失数据,恢复也容易。
截图里面的面板是什么服务提供的?感觉有必要也整一个。另外很好奇为什么要用软路由系统做底层呢?因为常见的 Boom 就是作为主路有的软路由炸掉了。
面板是 homepage 做的,会折腾 API 基本上万物皆可上面板顺带一个轻量的状态监控。
软路由也是个 Linux ,炸掉是为什么呢?反正我用这么多年除了早些年不懂的时候手动折腾炸过,正常用从未炸过,甚至持续大半年没关机重启都没啥问题。我装的插件少,连富强都是手搓的防火墙规则和配置文件,没有用第三方插件。其他扩展都是走容器实现。
关于备份的话可以说是下是怎么自动化的么?我看了下 PVE 没办法实现将 “NAS 系统备份到 NAS 的硬盘里” 这种类似递归或者自举的操作,除非有一个 NAS 之外的存储做中转。目前的想法是:
- 通过转接的方式新增另外一个硬盘控制器直通给飞牛,然后和作为主 Nas 的 Debian 互相备份到对面
- 买一个成品 Nas 进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备份到日常使用的主力电脑上
我是用的方式跟你说的第一种方式差不多,我是存到了另外一个硬盘。数据备份遵循 321 原则,但系统备份要实现快速恢复的话 pve 是没有 openwrt 有优势的,原因没别的,openwrt 系统分区极小,dd 备份很快也不容易出错,而你的 pve 也就是 Debian 用 dd 备份不方便。
第一种方式的前提是你主机硬件不能坏,就算系统崩了或者系统盘坏了还可以 livecd 进去恢复修复,机器坏了其他硬盘又没那么方便取出来就很麻烦。第三种方式,你主力电脑开机时间不确定,无法做到稳定的自动化。
所以,要稳只能第二种方式。
另外,现在容器非常的强大和高效,私以为家庭这种使用场景用不到啥虚拟机,也就没有 pve 的必要性。我一个 openwrt 一把梭哈用了很久了也还不错。是坏其中一个,其他都要受牵连的意思,怎么会理解成 all in 容易 boom 呢
电源坏了,排查半天才确定,保修一来一回搞一周。主板坏了,全拆了排查几天才确定,重新买等安装又一周。幸亏家里软路由是独立的
pve allinone 。爱快负责 wan 口拨号和 dhcp 下发。openwrt 系统负责 dhcp 信息的网关流量服务。正常情况这 2 个系统没有问题 就没风险
我不是 All-in-Boom 的架构 不一定能参考
所有的服务都在一台 PVE 主机上(全都是 LXC 容器)每天会定时备份到存储服务器上
存储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都是 UBNT
恢复的过程很简单,全新安装 PVE 系统,然后设置一样的静态 IP ,进 PVE 挂载存储服务器进行容器恢复就可以。主要时间在于下载 pve 镜像和安装 pve 系统的过程,我之前升级 pve 系统的时候测试过 (直接全新安装 PVE 而不是升级),非常顺利。
网络方面是经典的 mac+Surge 旁路由,唯一不同的是做了 dns fallback ,这样 mac mini 挂掉的时候降级到普通的网路而不是断网。
#70
主板是二手的 🤡 属于原因在自己,,周末搭完灾备环境后狗东买的新主板就到货了,然后满血复活
前阵子刚把以前 boom 掉的 unraid 系统换成 pve ,原因是硬盘坏了一个,里面存的都是 docker 的一些配置文件。
换成 pve 后折腾差不多了,没事又瞎搞什么显卡直通,pve 系统被我搞崩了又 Boom 了一次,最近算是稳定半个多月了。
虚拟机 4 个:ikuai 拨号,fnos 影音服务连电视看,omv 挂载之前飞牛不能识别的硬盘给飞牛远程挂载,必备的软路由。docker 就暂时不折腾了
因为 cpu 经常更新😂,一更新你就心痒痒 想换,所以 boom 在这里。
个人建议是 存算分离,至于软路由是否要单独开,我觉得不无所谓。玩旁路由或者主路由都没关系,如果是主路由,可以考虑买一个小米 mini 青春版 作为主路由备用,一旦软路由坏了,可以换主路由,让家里至少能刷个视频。
大家常说的 all in boom 主要还是指网络吧,不小心折腾 boom 了,或者设备 boom 了,导致全家人受影响也“boom”了
使用独立的网络硬件已经能应对大部分情况,至于设备,不考虑冗余的情况下,boom 率不高,说不上什么 all in boom 了
只要不是主路由,boom 了也就 boom 了,家庭用户要求没那么严格
Kotlin 目前有个很明显的优点,就是实现了协程(用户态线程),可以减少资源的开销 以前到处用 kotlin ,现在能用 ts 就用 ts ,kotlin 几乎没有什么缺点…
看到讨论 react ui 很热烈,新项目后台管理系统正打算 react 写,leader 说必须用 vue 。 无奈来咨询下各位,Vue 生态都有哪些 UI 库。 UI Li…
比如我要开发一个新功能 A 和解决一个 bug B 就需要建立 issueA ,issueB 然后根据 issue 编号建立,如分支 t_32 解决 issueA ,t_33 …